close

今天聽朋友說, 他家中的一位長輩過世了,為他難過的同時,也有些感觸。


"死亡"一直是每個人生中都會經歷卻 又顯少被提及的話題,不管是家人間或是自己和內心的對話。之所以死亡讓人避諱,除了不少人認為談死不吉利且太消極外, 或許另一部分的原因在於,打從人有意識以來, 世界於我都是處在一個"存在"的狀態下,也因此很難去想像與理解某天如果自己或自己愛的人"不在了", 那是一種怎樣的情況。逝者以去,生者如斯-死亡對死者來說不一定是悲劇,但對活著的人來說哀傷卻是如此的巨大,所以面對這個無法去理解也無法避免的東西, 我們一般低頭迴避。


儘管"最後十四堂星期二的課"很受歡迎,儘管我們在現實生活與電影電視小說中一次又一次的目睹死 別,並在看到某些人即使重病傷殘仍然努力活出生命的力量時為之動容,說到底,這仍是讓人很難從容面對的一件事。然而可愛的是,我們的傳統裡有著頭七的說 法,相信離開的人會在往生後七天回家看看,從而沿生出在地上灑米或白麵粉的習俗。這樣的習俗撫慰了生的人,讓我們對往生者的情感與思念有了依託,也藉由這 樣的習俗與信念傳承,死亡不再是冷冰冰的可怖,而是有了些溫暖也有了些玄妙的想像空間。


我一直覺得殯葬業其實是很了 不起的一種職業。像是古時後的禮官,提醒皇帝該在何時做什麼事;像是媒婆,提醒新人良辰吉時的到來;也像是牧師在結婚典禮上說"you may kiss the bride", 只是這次我們被提醒的是告別的時間。有部小眾的台灣電影叫做"父後七日",其中一個橋段便是做法事的道士在"時辰到"時必須提醒家屬在靈柩旁哭,而主角兄 妹兩人從最初對父親死亡的震驚與不知所措,到最後能坦然的拿"哭爸"這件事情彼此邊哭邊笑。每次看到這裡我就會笑出來,這不是喜劇,甚至連黑色幽默都稱不 上,但面對死亡的態度,是我們每個人一輩子都必須慢慢學的一件事吧。


每當我生活中碰到讓我傷心或糾結的事,我姐總是和我說,就當是修練吧,我們都有很多很多的修練要過,而我們都要努力好好的。佛曰:人有八苦,生、老、病、死,愛別離,怨長久,求不得,放不下。這些或許 都是大的修練。而六世達賴仓央嘉措的語錄裡有一段是這麼說的: 我問佛,世間為何有那麼多遺憾?佛答說:這是一個婆姿世界,婆姿即遺憾。沒有遺憾,給你再多的幸福也不會快樂。這則是大的看法。


題外話: 我突然發現傳統教育裡對愛情與對死亡皆有某種"避而不談"的同值 性。尤其在幼年到青少年時期,傳統家庭教育是"愛情什麼的放一邊",好好認真念書,好好找一份好工作,年紀小不要談感情。而到了適婚年齡,家中長輩突然開 始質疑"你怎麼沒有交往的對象",像是一切讀書工作水到渠成,理所當然你該已經懂得了愛情。然而就如同世界上的每件事情一樣,愛的感覺是自然形成,但知道 如何愛一個人,如何照顧一個人的能力,卻是需要學習的。有的人學的比較快,有的人痛了就明白,有的人怎麼也無法把握愛情,有的一輩子糊里糊塗永遠搞不清究 竟那是不是愛。這也是修練呢...


寫這篇文章僅僅為小記,不是為了什麼大道理(像是"在有限的生命中努力活的有姿有色"之類的~~) ,儘管剛剛看到一個陌生人的blog名稱為"一路奔向死亡  一路張狂怒放", 其實我覺得說的也滿好的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Pa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